旌湖河畔 - 德阳智慧城市让生活更有温度

标题: 新华村里看文化 [打印本页]

作者: 小明    时间: 2011-11-25 13:13
标题: 新华村里看文化
■百名党报总编聚焦达州全国新农村文艺展演  文化之根在民间。基层文化的生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家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在全国各地深入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之际,新华村之行,让我们倍感振奋。
  ——采访感言
  在川东大竹县石河镇,有一个秀美的村落,名为新华。
  11月18日,全国新农村文艺展演在达州举行,新华村为其中一站。应达州日报社邀请,我们与多家党报同仁走进新华村,一同目睹了她的芳华。
  绿树掩映,青瓦白墙,碧波荡漾,人在画境。随着我们脚步的移动,周遭浓浓的文化韵味,也在我们心头漫动。  
  “印象新华”承民意
  来到新华村村口,刻于一方山石上的“印象新华”四个大字映入眼帘。
  据当地镇、村干部介绍,为加快新华村建设,在达州市和大竹县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从2009年起,镇、村班子着眼百姓“求富、求知、求美、求乐”的多元愿景,着力挖掘本地内在文化和历史底蕴,全力推进以富裕、文化、低碳、优美为核心内容的“印象新华”建设。
  从实施城乡风貌改造以来,新华村新建了6500米环山公路和三处休闲广场,硬化便民道2000米,光纤电视、移动电话、自来水等设施设备相应配套落成。同时,该村还大力发展香椿种植业等,带动村民致富。去年,这个1700多人的村子人均收入达6850元。
  行走在村内,低碳生活方式随处可见。村民的房前屋后,到处摆满了花草盆栽,仔细一看,原来花盆是村民废弃的石水缸、石脚盆等,一个个木材做成的凳子,也是村民们用柴火树根改造而成。据介绍,村里还安装了太阳能路灯6盏,更换节能灯1000余盏,修建沼气池200口。
  评点:源于干部的文化自觉和对民生的关切,“印象新华”闪亮川东。干部的文化素养如何,心中是否装着老百姓,直接决定着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成效。  
  文化传承显民愿
  进村不久,只见6尊唢呐雕像旁,一大群人围观处传出动听的唢呐声。一问才知,这是村里由13人组成的竹唢呐队正在作精彩演奏。
  竹唢呐是大竹极具特色更是新华村一绝的民间技艺,被列入我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新华村竹唢呐表演荣获全国唢呐群英会“最佳花式奖”。唢呐队员使用祖上秘传的隐性换气法、娴熟多变的指法,使演奏生动传神。更奇特的是,村里的竹唢呐高手,一人可同时表演口吹四支唢呐、鼻吹两支唢呐的特技。
  双斗桅杆(考中举人立单斗,考中进士立双斗)、图书屋、健身场……无不透露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路边的一处小广场旁,有一面十多米长的石墙,被村民称为文化墙。墙上书写着“综治歌”、“新农村建设民谣”、“新气象对联”、“农家新院赞”等,还列有村民对村里各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旁边是村委会的回复。村民参与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跃然墙上。
  评点:一些所谓的“文化村”造景有建无用,有景无人。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华村充分保护好利用好发展好传统文化,各类文化载体承显民愿,充满生机。  
  优美环境见民心
  “优美新华”美在环境。改造屋顶、美化墙体、硬化院坝、安砌石栏、更换门窗、栽植观赏苗木等,村里都按照“统一设计、统一材料、统一施工、统一管理”的原则进行,村民生活环境大改观。
  “优美新华”更美在人心。随着文明新风的倡导,村民助人为乐的行为越来越普遍。据村委会主任赵全纯介绍,村里的孤寡老人周婆婆原来是从外乡嫁到本村的,没有户籍,生活困难。5组的张扬泉等人经常给她送钱送物,照顾起居。周婆婆逢人便说:“这个地方好,这里的人更好!”
  评点:人是文化建设的主体,更是最大受益者。在文化发展进程中,新华村人的内心不断充实,精神不断升华,由此产生的文化之美令我们叹赏,更令我们感动。





欢迎光临 旌湖河畔 - 德阳智慧城市让生活更有温度 (http://bbs.0838.net/)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