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湖河畔 - 德阳智慧城市让生活更有温度

标题: 酒乡画城 文化绵竹 [打印本页]

作者: 小明    时间: 2012-1-12 09:30
标题: 酒乡画城 文化绵竹
1月13日,绵竹年画节又将如约而至。在新春伊始,欢乐喜庆地拉开大幕。

  这是绵竹人最看重的一个节日。源于绵竹年画在海内外的名气,源于绵竹年画一直以来闻名遐迩的口碑,源于绵竹人对她的喜爱,更源于她给予这方水土、这方百姓,连绵不绝的发展动力。

  绵竹,从来不乏文化活力与灵性,绵竹年画即是明证。步入后重建时代,绵竹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文化绵竹”呼之欲出。

  年画的放大效益

  绵竹年画源于明,盛于清,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江苏桃花坞等年画齐名。在中国,既有名酒又有名画的城市中,非绵竹莫属。

  “5·12”特大地震前,绵竹年画风光无限。

  2002年2月7日,首届绵竹年画节开幕。年画节的设想,来源于绵竹年画清代画师黄瑞鹄的代表作、现为国家一级文物的《绵竹年画迎春图》。首届绵竹年画节,真人秀的“迎春图”,从迎春、游春、打春、报春四个板块演绎了绵竹人往昔过年的盛况。这一民俗活动的举办,也成为绵竹年画节最具吸引力、不可或缺的主要活动。

  首届绵竹年画节一炮打响,第二届年画节随即升格为省级。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高度关注绵竹年画。2004年4月25日,冯骥才带着抢救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使命来到绵竹考察木版年画,拜访了陈兴才、李芳福两位老艺人。当年他接受记者采访说,年画在他心目中排在所有民间艺术之首,而他最大的愿望是要把中国所有年画“打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土中大艺术,纸上剑南春”。冯骥才留下感言。

  2006年3月,绵竹决定建设一个年画村,选址确定在绵竹年画南派掌门人陈兴才的家乡——孝德镇射箭台村。同年8月,遵道镇在棚花村以农房改造为切入点,融入绵竹年画,发展乡村旅游和年画。年画上墙后,立即成为沿山一道风景线,成为全国新农村建设的一大亮点。

  2008年5月12日,“5·12”特大地震猝然来袭,但并没有阻止年画节举办的脚步。2011年1月26日,第十届绵竹年画节盛大开幕。这一届,绵竹年画节升格为“国”字号。

  年画表达了绵竹人的不屈精神。震后,面对破败的家,面对亲人的遇难,绵竹人需要一种精神来支撑。在震后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与绵竹年画有关的大型活动总计有10余次。今年已经92岁的老艺人陈兴才的年画,由10年前的3元钱一对卖到现在的300-500元一对,且供不应求,行情看涨。陈兴才的孙子陈强经营的青竹溪画坊升格为年画公司。他与成都一商家合作,注册公司利用绵竹年画符号和载体生产生活用品,第一单业务就在15万元以上。

  “江苏对口援建,把绵竹年画作为文化产业援建的重中之重,使遭受地震重创的绵竹年画产业重焕生机,仅孝德年画村就有15家年画作坊,400人在从事年画生产,实现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今年游客到年画村有20万人,实现旅游收入1800万元。全市38家年画作坊,年销售收入4000万元。”绵竹年画博物馆馆长胡光葵介绍。

  绵竹年画产品与绵竹年画节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绵竹市文体广局非遗办主任李术曾经是10届绵竹年画节的亲自参与者,“绵竹年画节的举办极大提升了绵竹的城市形象、城市品牌,绵竹年画成为装饰节日城市的载体,特别是马尾河的年画河灯,从引进自贡灯会到绵竹人自己办灯会,吸取全国各地办灯会的精华,现在所办的质量、技术和水平拥有了自己的特色,有力推动了绵竹年画产业的大发展。”他说。

作者: 小明    时间: 2012-1-12 09:30
由年画及文化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城市的灵魂。绵竹年画,正是绵竹这座城市文化美丽的显现和彰显之一。

  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时期,绵竹人民发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砥砺塑造了新时期的绵竹精神和“感恩奋进”的城市品格,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实践不断深入;以绵竹年画和酒文化为代表的地方特色文化,其影响力和市场号召力不断增强;以“年画节”为代表的节庆文化活动,“广场文化”为代表的群众文化活动,爱国爱家、向往更加美好新生活为主题的文艺创作更加繁荣;以城市大型文化服务设施为中心,镇乡文化站、村(社区)文化活动室为支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日益完善;以绵竹新闻中心、绵竹年画社为试点的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绵竹,正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加快‘文化绵竹’的建设,为绵竹高位求进、跨越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动力、有力的舆论支持、良好的文化条件。”德阳市委常委、绵竹市委书记陈彬说。

  “文化绵竹”的路径十分清晰。

  ——提升文化促进团结进步的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更加深入,该市干部群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更加坚定,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与新时代精神得到大力弘扬,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形成,市民整体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力争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提升文化生产精神食粮的供给力。文化创作活力显著增强,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争取通过10年的努力,在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文学艺术等方面,打造出省级特色品牌5个、国家级特色品牌2个。每年扶持推出3—5部在全省或德阳范围内产生影响、有创新价值的优秀作品,冲刺各级“五个一工程”奖。

  ——提升文化惠民的服务力。各类文化惠民工程不断推进,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充分保障。到2020年,建成以城区为中心、乡镇为重点、村(社区)为基础的城乡全覆盖、功能更完善、服务上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依托年画文化、忠孝文化、名酒文化等资源优势,加大文化产业招商力度,培育发展文化产业集群。以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绵竹年画村为重点,培育一批文化骨干企业,促进文化消费市场进一步繁荣,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

  ——提升文化繁荣的创新力。高标准完成文化体制改革各项任务,促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完善政策保障机制,促进城乡文化市场更加繁荣,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更加完善。

  ——壮大文化人才队伍。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切实加强,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重点引进培养一批本土文化名人、文化创作人才、文化企业家等文化领军人物。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年画之乡”、“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天益老号”、剑南老街、中国绵竹年画村、汉旺地震遗址……绵竹身上有很多文化品牌。步入后重建时代,“文化绵竹”已然呼之欲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景象,也愈发清晰。





欢迎光临 旌湖河畔 - 德阳智慧城市让生活更有温度 (http://bbs.0838.net/)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