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四川工程职院:政产学研结合推进校企合作办学

[复制链接]
第四类伤痕 发表于 2010-10-11 00:38: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多年来,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装备制造业唇齿相依。面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重装产业结构的调整,我们始终与地方、行业和企业一起,坚持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基本形成了政产学研结合的校企合作办学新模式。

  第一,开放办学,整合资源,形成省市共建新体制。

  重装产业具有产业链长、技术密集、工艺复杂、协作配套紧密等特点,对技能人才的培养仅靠学校一方难以实现,必须通过体制创新,突破“条块分割”、“两张皮”体制障碍,整合各方资源,把学校搭建成共建共享的开放平台,才能适应重装产业对高技能人才的特殊要求。

  为此,2006年四川省政府批准,我校由省经委和德阳市实行“省市共建”。通过与中国二重、东方汽轮机、东方电机等重装企业共建“校中厂、厂中校”实训基地,引进5500万元的企业设备,建立了600余人的“企业兼职教师人才库”;德阳市政府与学校共建国家机电职教综合实训基地、公共图书馆,优惠提供发展用地等,直接和间接投入达两亿多元;四川省在学校设立“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中心”,配套了技改专项资金,增加了人员编制和生均拨款。

  “省市共建、资源整合、多方投入、社会共享”的办学体制,形成了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紧密结合,学校直接服务重装基地的畅通渠道,实现了“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办学体制的重大突破。

  第二,行业引领,主动服务,形成校企合作新机制。

  近年来,省市都将学校纳入产业发展规划,学校作为省市重装产业联合会成员单位,与行业企业一起研究经济建设、重装产业结构调整和人才培养。

  行业企业和学校共同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教学和科研团队等,形成了校企合作的组织框架。通过政府主导,实现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对接;行业引领,实现人才培养方案与岗位职业要求对接;企业参与,实现教学内容更新与企业技术进步对接。通过“校中厂”,把企业引入校园、产品引入实训、工程师引入课堂;通过“厂中校”,教师进入车间、学生进入工段、教学进入现场。通过“三个对接、三引三进”,建立起了“快速反应、同步跟进、动态调整”的校企合作办学的创新机制。

  第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形成人才培养新模式。

  由于装备制造产业具有产业链长、技术密集、工艺复杂等特点,企业生产一线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但要有过硬的实践技能,还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再学习能力。为此,从2002年起,学校与中国二重等重装企业联合,开展“制造类高职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首先是将学校建成一个开放的资源共享平台,通过“校中厂、厂中校”模式,将系统的技能训练与产品加工相结合,由企业和学校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循序渐进完成实训和生产,目前80%的专业实践课都采用了“双教师授课”。

  其次是按照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和岗位职业要求,在课程体系上按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两条主线”,系统设计,相互融通,对学生实施全面培养,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与就业岗位的对接。同时,针对毕业生后期岗位发展要求,将培训延伸到学生就业岗位上,学生就业以后,学校还与企业一起实施延伸、回炉培训,提升毕业生的持续发展能力。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毕业生质量持续提高,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8%以上,很好地满足了重装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中国教育报》2010年9月17日第8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QQ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0

粉丝0

帖子68

发布主题
阅读排行更多+
智慧城市让生活更有温度
城市声音
智慧城市,智慧生活
意见反馈:rtmxk@163.com

扫一扫关注我们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10-2020 德阳旌湖河畔( 粤ICP备1708440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