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三年试炼 旌阳智慧闯关

[复制链接]
jack 发表于 2011-5-13 12:32: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信息来源:四川新闻网

2011年,初夏,旌阳区。

一栋栋美丽的川西民居拔地而起;一座座学校、医院焕然一新;一项项富民增收产业风生水起……

从2008年到2011年,从气壮山河的生死大营救,到艰苦卓绝的数十万受灾群众紧急安置,从房屋重建到设施重建,从文脉传承到精神家园重建,从产业结构调整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保障提高到加快发展,三年来,旌阳区在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大力帮助下,面对没有对口援建的压力,既着眼于当下,更谋划着未来,提出“用两年时间,完成五年投入,实现十年目标”的重建思路,突出“四个优先”,共克灾后恢复重建和国际金融危机双重困难,夺取了灾后恢复重建决定性的胜利。

走过三年,旌阳奋力“转身”,实现了从“起立”到“起跳”的华美“蝶变”,为统筹城乡发展和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夯实了“地基”。

勤劳智慧的旌阳人坚强奋进,用实际行动向世人展现:城乡变换新天地,自力更生创奇迹!

铭记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8.0级特大地震突袭旌阳。顷刻间,天灾震毁家园,哀恸穿透心灵,美丽如画的旌阳满目疮痍。灾难的肆虐,给旌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近280亿元,是“5·12”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区之一。

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旌阳26万人无家可归,6.8万名孩子无学可上,1010家企业停产;孝泉、柏隆、德新、黄许、扬嘉等五个乡镇灾情严重,大量受灾群众急需安家就业,学校急需复学复课,企业急需复工复产……

在这场史无前例的灾难面前,旌阳确保了受灾群众有饭吃、有干净水喝、有衣穿、有住处、有病能及时医治,创造了没有发生疫情、没有民心不安、没有社会不稳的奇迹——

仅两天时间,就建起了12个临时救助站,安置受灾群众13000余人次,其中,安置绵竹、什邡等极重灾区群众7600余人;组建的临时医院、救护站,累计收治区域外的伤病人员1800余人,其中住院480人。

这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的干部队伍。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考验旌阳,更考验旌阳的干部。“家园没建好,决不收兵!”旌阳区委、区政府快速反应,运筹帷幄,科学决策,果断决策,在第一时间启动抢险救灾应急预案,召集在家的区“四套班子”领导召开紧急会议,随即发出三道指令:一是成立旌阳区抗震救灾指挥部;二是区“四套班子”领导分别牵头,带领区级有关部门领导立即深入各乡镇、街道了解灾情,靠前指挥救援抢险;三是安排干部深入重要系统部门传达区委紧急会议要求。紧要关头,有序的指挥,产生了奇效。从抗震救灾到恢复重建,旌阳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从容应对、靠前指挥,凝聚起全民力量。旌阳千名党员干部沉下基层,进村入户抚慰受灾群众心灵,宣传政策,排忧解难,指导生产,帮助重建……历史忠实地记录着:旌阳区各级党组织是受灾群众的坚强依靠,党员、干部是受灾群众的“主心骨”。如今,他们仍充溢激情,忘我工作,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带领群众奔富路。

这是一个自力重建的奇迹。灾后三年,旌阳区主要依靠自身力量,以统筹城乡的思路推进灾后重建,凸显灾后重建中的“治理映象”,集全区之智、举全区之力,创造了自力更生、创新整合的旌阳灾后重建模式,走出了一条以人为本、科学规划、科学重建、提升式重建之路,呈现出现代城市与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生态。

精彩评论2

 楼主| jack 发表于 2011-5-13 12:32:42 | 显示全部楼层
答卷

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旌阳共规划灾后重建项目735个,计划总投资200余亿元。三年来,全区灾后重建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90余亿元。

——城乡住房重建全面完成,分别累计完成9600余户和4.2万余户;20万户城乡震损住房维修加固全面完成;建成的德新镇柏木泉新村、孝泉镇涌泉新村等307个农房聚居点各具特色,设施完善,环境优美,宜居宜业。全区新村建设至少向前推进了10年。

——设施重建,重在提高,应对未来。重建的学校、医院、交通、水利……让群众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改变的不仅仅是他们的生活,还有推动全区城乡统筹发展、朝着更高目标前进的基础动力。

——精神家园重建放在了文化重建之首,把灾后精神重塑放在了更高层面、更内在、更本源的建设之中,让灾区群众走出地震阴霾,重拾快乐生活,绽放美丽笑容。如今,一座座无比坚强的“精神大厦”拔地而起,再度焕发勃勃生机与活力。

——全区一二三产业全面恢复并超过震前水平,实现了产业从恢复到振兴的历史性跨越。如今,一项项富民增收的产业风生水起,招商引资实现了快节奏,经济发展速度实现了快增长,经济发展水平实现了超预期。

2010年,旌阳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4.87亿元,同比增长12.56%;财政总收入21.34亿元,增长23.5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4.66亿元,增长71.8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7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337元。“十一五”期间,旌阳区连续五年获得全省县域经济综合评价“十强县”称号。

痛于“5·12”,生于“5·12”。三年来,旌阳确立的重建价值坐标,汲取的重建精神“养料”,获取的重建区域“红利”,绘就了城乡新貌、民生巨变、整体提升、安居乐业、科学发展的生动画卷,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用实际行动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这三年,是埋头苦干的三年,是爬坡上坎的三年,是科学发展的三年。”旌阳区委书记杨建明颇有感慨地说。

 楼主| jack 发表于 2011-5-13 12:33:02 | 显示全部楼层
愿景

“走过灾难,我们更加坚定坚韧;面向未来,我们更加自信坚强,我们必将谱写灾后振兴的新篇章!”旌阳区委书记杨建明掷地有声。

三年的负重前行,三年的夜以继日。正是如此,旌阳才实现了从起立向起跳,把灾区建成“三基地一窗口”成为现实。

今年初,旌阳“十二五”规划的瑰丽篇章出炉,透射出令人欣喜的“思想美”——“全覆盖”、“系统”、“体系”等饱含科学含量的词汇大量涌现,随处可见“体制创新”、“机制创新”语词。而“民生导向”则成为该区的施政导向;全力打造“增长极”核心区域则成为该区的发展引擎。

“gdp年均增长13%,一般财政预算收入比‘十一五’末翻一番;一二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5:59:36;加快建设‘旌西千亿经济区’,园区建成面积达24.3平方公里,销售收入达400亿元,力争达500亿元,努力把旌阳区建成西部一流经济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商贸物流中心。”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勾画,旌阳区的“十二五”目标愈发栩栩如生,清晰可见。

“只要我们发挥区位优势,主动融入成渝经济区,旌阳区就能在新一轮发展中成为最具竞争力的区域增长极。”旌阳区区长王箭信心十足。

站在新起点,抢抓新机遇。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旌阳把做大经济总量和提升发展质量作为主要任务,把“第二产业为主导向第二与第三产业共同主导转型”作为主攻方向,同步推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努力实现区域经济发展创一流、统筹城乡发展创一流、和谐社会建设创一流的目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QQ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0

粉丝4

帖子54

发布主题
阅读排行更多+
智慧城市让生活更有温度
城市声音
智慧城市,智慧生活
意见反馈:rtmxk@163.com

扫一扫关注我们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10-2020 德阳旌湖河畔( 粤ICP备1708440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