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世界美学大会上专家学者讨论 怎样“接着讲”?

[复制链接]
第四类伤痕 发表于 2010-8-10 23:38: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9日上午,300多位来自世界各国的国际学者和400多位国内学者,齐聚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参加第18届世界美学大会。每三年举办一次的美学大会,是国际美学界规模最大、学术水平最高的盛会。此次,大会首次来到中国,让不少国内学者兴奋不已。但学者们在私下交谈时,也有这样的声音传来:来自海外的国际学者,究竟如何看待我们的美学?中国的美学研究者,是否有可能创建属于中国特质的美学学派?

表面热闹却难掩尴尬

美学,作为一个学术意义上的学科,是在西方现代学术分野的思潮当中确定位置的。一般认为,20世纪之前的西方哲学所关注的重点,在于“真”、“善”、“美”。与“美”相对应的哲学分支,就是美学。

20世纪初,日本人将西人语汇中的“美学”翻译过来,并由此进入中国知识界的视野。以王国维等为代表的有深厚古学造诣、又兼具开阔眼界的学者,对此投入了热切的关注,并积极地加以引介。中国美学自此开始了一个植根于中国的文化土壤、并在欧风美雨当中成长的过程……

与之相对应,此次来参会的西方学者,无论是上午的大会发言,还是下午的分组讨论,似乎更津津乐道于中国传统的哲学与美学思想。然而,西人对我国学人美学研究稍显隔膜的解读,使得表面上的热闹,并不能掩饰一定程度的尴尬——有的分组发言,甚至出现了西方学者与国内学者一时无法对话的场面。

“当代国际美学讨论的一些热点问题,比如艺术定义问题、自然美问题、审美与日常生活问题等,或多或少地带有‘见物不见人’的思维方式,而中国美学更多是从意义生成的角度来看待审美活动的。”一位学者说,中国美学关注的重点是“人”而不是“物”,是在人赋予物的意义的层面上讨论“美”,但西方学者对中国学术的不尽了解,使中外学者的同堂在一定程度上没有真正起到对话的作用。

构建中国美学学派是否可能

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中国当代的美学研究者,理应有勇气构建属于中国特质的美学学派。“虽然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中国的学人应该有这样的信念。”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高建平这样告诉记者。

早在10多年前,北京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叶朗就曾提及构建学派的问题,但他亦坦言,“客观地说,从历史上看,在我国的美学领域,还不能说已经有了真正的学派。”学派的形成,必须有几个基本的标志——一则有自己的理论观点和理论体系,二则形成独特的治学风格。此外,必须有创造性的学术成果与优秀的学术队伍。

“一个在历史上发生过积极影响的有生命力的学派,总是从某个侧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精神和民族精神。”叶朗教授分析道,从目前来看,构建属于中国特质的美学学派,也许会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但中国学人的精神劳作,将使这一切成为可能——中国学术界对于学术发展的方向,渐次形成了立足中国文化、吞吐世界学术成果的广泛共识;中国美学界有了比较厚实的学术成果和人才储备,有比较畅通的学科交流和国际交流的渠道;而如今所处的大变革时代,更向学人们提出了需要回应的崭新理论课题,即更多地关注心灵世界、精神世界的问题……

近20年来,尤其是世界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的眼光正前所未有投向中国。但这目光的背后,更多的是经济驱动的力量,而非指向中国学术文化资源。

一位学者无奈地表示,一次在美国洛杉矶游览迪士尼乐园时,异彩纷呈的各国童话世界中,居然看到代表中国的,仅仅是3个穿着清朝服装的小人儿,这一幕让这位学人感到既惊讶、又忧虑。“世界对我们的文化,了解太少了!更谈何严肃的学术资源?!”

要有续作研究的能力

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朱良志认为,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学术焦点,也就形成了每一个时代在学术研究当中的烙樱“诸如,蔡元培时代有那个时代的文艺和文艺学、美学和美学史,我们的时代也有属于这个时代的文艺和文艺学、美学和美学史。学术研究越是切近各个时代的核心问题,人们对于真理、真实的把握程度也就越高,对于当下时代的自觉程度也相应地越高。”

而在叶朗教授看来,当下的国内学人必须有站立于前辈大师肩膀,续作研究的能力——人文学科的新创造必须“接着讲”。“接着讲”就是尊重古今中外思想文化的经典创造和学术积累,比如中国的孔孟、老庄,西方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海德格尔等,在其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发展潜力的智慧基础上继续学术创造。

“这与构建与西方学者直接对话的中国美学学派,是一脉相承的。而关键在于,要在美学理论的核心层面,进行新的理论创造。”叶朗教授分析,在这个过程中,今人学者必须特别重视吸收朱光潜、宗白华、冯友兰等国内前辈学者的理论成果,包括吸收目前仍然不断地进行着新思考、新创造的张世英先生等老一辈学者的理论成果。

“若一切从头来过,一切自我创造,则违背人文学科的发展规律!”叶朗教授强调,诸如从朱光潜“接着讲”,并不是只研究朱光潜本人的思想,也不是在其理论框架内增减添补,而是沿着他开创的研究道路,在新的时代条件、时代课题面前做出新的探索。“惟其如此,才有与西方学者沟通的底气,才能更透彻地向其讲述中国的美学!”(记者 王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QQ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0

粉丝0

帖子68

发布主题
阅读排行更多+
智慧城市让生活更有温度
城市声音
智慧城市,智慧生活
意见反馈:rtmxk@163.com

扫一扫关注我们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10-2020 德阳旌湖河畔( 粤ICP备1708440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