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驾车的注意事项

[复制链接]
怡然 发表于 2012-4-19 09:53: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危险点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前面有可能会发生事故的危险路面情况;还有一个就是我们自已不安全的思想行为,如注意力不集中、不观察清楚、超速、随意变更车道、预防意识不够等。开车时只要我们认识到前面的危险情况,并提前加以具体防范措施,就安全了。

1.驾驶是个小心谨慎的工种,防御为主
2.开车不紧张,小心又从容
3.要预先识别路上的危险点
4.驾车要预防别人争道抢行和横穿公路等各种违章
5.对车辆周围情况要观察清楚,鸣号亮灯,平稳起步
6.由小路进入大路前,要等十秒钟左右,左右各看两次,响响喇叭
7.一般公路上前方有人就鸣号减速,开车时一定要多多预防别人突然横穿公路
8.对路上的小岔路口,要一个个确认预防,鸣号减速
9.交叉路口要一慢二看三通过,不慢就不准自已过路口
10.开车时要负责让别人安全的超车,让车也请让速
11.超车前要注意随车观察,确保安全
12.转弯和变更车道一定要注意让行
13.转弯慎勿超速,弯道严禁占线超车
14.严防三点一线,切勿争道抢行
15.开车时不准抢红绿灯
16.开车时要多响喇叭
17.占线危险,会车前各行其道
18.不看三次反光镜,就不准转向
19.安全距离再放大点,一路平安,也无小碰小刮
20.白天黑夜,无论何时,都要看清楚,不看清楚,坚决不向前开
21.雾天能不出车就不出车
22.疲劳驾驶,酒后开车,超速超载,损人害已
23.夜晚和黄昏,车速要放慢百分之二十
24.请勿随意调头,倒车时一定要下车前后多看看
25.停车时小心大货追尾,请勿占道
26.雨天车速要慢百分之二十,急刹危险
27.驾驶员要负责坐车人安全的开门下车
28.车况要好,轮胎旧换新
29.车门请关好,装载要牢固
30.下长坡路要挂中低档
31.路况复杂,一慢再慢可解忧
32.路况良好时,请小心警惕,鸣号要多,减速要快
33.开车要礼让三先
34.开车要提前处理情况
35.认清路面情况,雨天不走小泥路
36.转弯要提前开转向灯,多看反光镜,驾车要少用急刹
37.及时警告路况,预防二次事故
38.注意力要集中
39.不要将车交给他人无证驾驶
40.开车时千万不要有侥幸心理
41.中速行驶,开车时千万不要着急
42.超车防车前,会车防车后
43.借道或逆向通行,一定要开大灯,响喇叭
44.严禁强超恶会
45.请注意保持安全距离
46.按时准确使用灯光信号
47.上车系好安全带
48.开车请牢记"先看后动"
49.铁道路口要停车观察
50.不开英雄车霸王车
51.防范心态失控,远离压力驾驶
52.不开危险车
53.十分把握七分开,留有三分防意外
54.正确对待交通参与者
55.有事请打110

精彩评论2

 楼主| 怡然 发表于 2012-4-19 09:53:45 | 显示全部楼层
1.驾驶是个小心谨慎的工种,防御为主

☆ 防御观念

防御驾驶的基本方式,是采用安全驾驶的战略,以驾驶者对道路情况的正确认知作为基础,预见潜在的危险,知道如何避免交通事故。防御性驾驶在于建全驾驶人的危机意识,在驾驶时充满宽容和谨慎的态度。这些战略远远超出了交通法的基本教学和程序。

防御驾驶,首先要做到在驾车时全神贯注,密切注意道路上的行人、车辆动向。要学会观察哪些人、哪些车辆可能会出现险情,并随时做好应对措施和刹车的准备工作。提前考虑到突发问题的可能性,提前留出反应的空间和时间,多保留一点安全空间,把主动权握在自己手里,以免陷入危险情境之中。是一种态度、醒觉和驾驶技术均良好的表现。防御驾驶针对人们驾车时常遇到又常疏忽之交通情境提出应有之危险认知,养成良好的危险预知能力,进而采取相关安全操作,避离危险。比如驾驶者对行人或自行车有可能会突然横穿公路危险有相关认知与预测的能力,并懂得采取预防措施的重要性。如驾驶人自信或高估了车辆的刹车性能,或是低估了横向行人和车辆冲出的机率,则所以事故居高不下。防御驾驶对此详细说明,让大家从各方面对照自己的驾驶行为,进而建立正确的驾驶习惯,做到安全文明行车。

2.开车不紧张,小心又从容
☆ 防御观念
关于安全行车,我们平时听到最多的两句话也就是: 慢点开、小心点!
怎样小心?
这就比如,当我们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前面有一张椅子,这时我们应该坐下来,坐之前,我们可以先观察一下这个椅子的外观情况,再用手按住椅子摇一下,那么,我们可以确定这把椅子是可以安安稳稳的坐下去了。这也只是一个很简短,看起来很不在意的一个过程。如果我们什么也没做,见到椅子直截了当的就坐下去,那就不能叫小心。
当我们小心时,我们是这样开车的:
第一、今天安全意识很强。
第二、今天会稍许慢一点。
第三、今天开车特别认真负责。
第四、今天开车会小心谨慎,注意预防万一。
第五、今天开车前不会喝酒,开车时也不会争道抢行。
第六、……
当然也可以有所侧重的简单一点的,如:
第一、观察路面情况时要小心周到。
第二、开车时要小心预防。
事实上,开车时能做到这两点才是落到实处的小心。
这也是小心和紧张的不同之处。
紧张会令人觉得不知所措,不知怎样做才好,或者是说什么也没有做。
而小心不同,小心是指我们做好了我们该做的事情,该认真观察的我们都观察了,该慢一点的时候我们都提前慢下来了,该响喇叭小心预防的我们都小心预防了,这样做好了才算是开车小心。
在驾车时既要防止漫不经心,又要防止过度紧张。人在漫不经心或精神过度紧张时,同样会出现听而不见、视而不闻的情况,这时大脑一片空白,茫然不知所措。所以在开车时注意力要集中,头脑要保持清醒,同时心态要放松。

3.要预先识别路上的危险点。

☆ 防御认知

我们驾车时分析判断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能从看起来十分平常的路面情况中"预先识别出危险情况",从而提前调整好车速,确保安全。我们可以对安全和事故作一个简单的比较,来看看"预先识别危险"的重要性。

发生事故的大致过程:
正常行驶--》观察路面--》看到危险--》采取措施--》发生碰撞--》碰撞结束。

安全行车的大致过程:
正常行驶--》观察路面--》预先识别危险--》采取预防措施--》确认安全通过--》正常行驶。

在这里,一个是"看到危险",一个是"预先识别危险",这就是事故和安全的主要区别。"看到危险",接近于已成定局;"预先识别危险",就是我们说的预见性驾驶。

先讨论一下"看到危险"。举个例子,我们正常行驶,看到前方路边有个视线不清的小路口,但我们心里并没怎么在意,觉得有小路口和没小路口是一个样,还是车速不减的照样朝前开,在接近路口时,突然发现有个人骑着摩托车从小路上冲出来,挡在我们面前,这个就叫"看到了危险",这时急制动,但太晚了。

而开车时如果有"预先识别危险"的指导思想,那么当我们看到前面的小路口时,我们就会预先识别到这是一个一点不能马虎的'危险点',不管有没有人会从小路上冲出来,我们都会去采取一些有效的预防措施,先减速鸣号,注意和这个路口拉开横向安全距离,确保安全,等过了这个路口再提速正常行驶。我们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安全行车。

开车时,请选择"预先识别危险"这个防御驾驶指导思想。

绝大多数交通事故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前面明明是危险情况,但我们没有能发现和识别,没有提前减速预防,等危险情况真的发生时,由于车辆自身本有的速度和惯性,当我们紧急制动时也已来不及了,最后只好发生可怕的碰撞。

根据上面所说的事故原因,我们开车时一定要注意这几个重点:

(1)对路面要观察清楚。
(2)要注意预先识别危险情况。
(3)对危险情况要提前减速预防。

在这里说得再简单点,安全行车就是"一认二解"这四个字,'一认',是认清周围的危险情况,'二解',是把这个危险情况化解掉。

将前方的路面情况观察清楚,然后分析判断,前方的路面情况有没有危险?有危险就慢点,没危险就快点,这也是我们非常认同的"该快则快,该慢则慢"的由来依据所在。

再来看看发生的交通事故,大多数都是因为没有做到"该慢则慢"。

为什么没有能做到"该慢则慢"?为什么不懂不知道前面的路面情况是危险情况?

这是因为我们缺少安全行车的经验和认识,不了解如果路面上两者相互之间的空间太小,如果稍有不慎出错,就会突然碰撞发生事故。

开车时没有良好的预防意识,那么,前面的路面情况有多少是真正安全没危险的?前面的车辆,有可能会突然变更车道,会突然转弯,会突然急刹车;前面的自行车和行人会突然横穿公路和争道抢行;前面的小路口和视线不清的地方,会突然有摩托车和自行车冲出来。如果当时安全空间很小的话,我们都要抱有正确的思想认识去主动减速预防。

所以说安全空间很重要。避险时间,避险空间,避险能力,都是在安全空间很大时,才能良好的实施操作。这个安全空间很大,也就是指我们和前面的危险情况离得还比较远,是指我们还在安全区内。我们可以将这时的路面情况分为两部分,前面的情况是危险区,我们所在的位置是安全区,如果这时我们不好好减速,我们也就是直接冲进了前面的危险区。

请注意,这里说的我们和前面的危险情况离得比较远,其实是一点也不远了,而且这时正好是我们采取减速措施,好好预防的最佳时机,一旦错过了这个宝贵的机会,一切都有可能为时已晚。

在安全区内,我们是安全车速,如果此时此刻在安全区内减速,我们以安全可靠的车速进入危险区,我们的车速就同样还称得上是安全车速。如果等进入危险区才减速,一般是来不及了,这时再怎么减速,再怎么慢,也是危险车速和事故车速了。

认清危险情况,也就是认清了前面是危险区,同时也注意确认我们是在安全区内,并好好珍惜我们在安全区内的机会,在安全区内减速预防,将前面的风险转化为安全,让安全空间一直延伸下去。
 楼主| 怡然 发表于 2012-4-19 09:54:13 | 显示全部楼层
☆ 案例提醒
9月15日中午,有着十几年驾龄的小李驾驶一辆小轿车,以大约90km时速由北向南行驶在一条省道上。行驶途中,远远发现前方大约300米处公路右侧有一乡间小道,路口停一辆农用三轮机动车,车头向西,车尾对着公路,给人以这辆三轮车要向西边村里驶去的印象。可当小轿车距离这个乡间路口只有几十米时,三轮车突然"突!突!突!"冒着浓浓的黑烟,倒退着进入路中,切断了小车的去路。驾驶人小李感到危险时,紧急制动停车已来不及了,情急之下,只得本能地猛转向,向左边路边躲闪,巨大的离心力,使车体发飘、左右摇摆,失控的轿车擦着公路边沟奔窜而去……

三轮车倒退着上公路,这种所谓"从未见过的太突然、太危险"情况在一个人的驾驶生涯中能遇到几次?也许遇到一次就有可能将对方、驾驶人自己和车上的乘员送上不归路。

但路上的危险情况是经常存在的,在这里,危险点是所驾车、三轮车、路口三方形成的,驾驶员小李没有认识到三轮车可能因为走错路,也可能是因为小路路窄无法避让乡间小路上驶来的其他车辆而主动让出来,也可能干完农活因路窄无法调头而倒出来等,没有认识到三轮车驾驶员可能不认真观察道路左右两边的情况就倒退着上公路,没有认识到三轮车可能瞬间就会切断前方路上的交通,从而造成危险事故。所以,在路上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对有可能发生的危险情况提前多做点思想准备,这样才比较好。

如果小李开车时明白识别危险点和提前预防这两个最最重要的道理,便会明白三轮车作为一个运动体,停在路口上,其运动是必然的,而静止则是暂时的,便会清楚即使三轮车没有倒向路中,但由此构成的路面情况是隐藏着极大的危险的,这样他通过危险点的安全措施如减速、鸣号、左靠等就会相应而形成。小李对上述危险没有认识,也就是说从理智上讲总体判断是错误的。

如果我开车看到前方有小路口的话,不管有没有三轮车,我都会提前减速慢一点的。

其实,如果注意观察总结,我们就会知道,平时确实有一些汽车就是从小路上倒着上大路的,这是常见情况,并不稀奇。

4.驾车要预防别人争道抢行和横穿公路等各种违章

☆ 防御观念

交通事故形成的一个规律:首先由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的交通过错行为造成不同程度的危险,随之当事人对出现的危险采取了避让措施。避让成功,交通事故就避免了;避让失败,交通事故就发生了。

造成避让失败,通常有三种情况:没有避让空间、没有避让时间、没有避让能力。

举例如前,当我们正常驾车行驶时,近前的自行车或行人没有注意观察就突然横穿公路,这时我们当然想尽量避让,偶然的有一回能避让成功,但一般来说十有八九避让不了。有时因为想避让,我们会冲出路面翻车。在这个例子中,突然横穿公路是一种交通过错行为。

按上面这个公式,发生交通事故是很正常的事,因为交通过错行为在路上是经常有的,如突然违章变道,突然转弯,强超恶会等。那怎样争取避让空间、避让时间,从而提高避让能力呢?

只有一点:提前预防!

当我们在开车时提前预防和提醒对方有可能的交通过错行为时,就等于在实际开车过程中,纠正和消除了交通过错行为,自已主动的创造了一个安全的行车空间。比如上面这个例子,在不怎么宽的道路上,只要前方路边有同向行驶的自行车或行人时,我们就一律适当的鸣号减速,这样就一方面提醒了对方不要突然横穿公路。另一方面,即使他突然横突公路,我们也因为自已提前减了速而有足够的避让能力。

当我们开车时没有认真的预防,只听天由命的靠最后单纯的避让,可能对事故还是没有办法的。所以也可以进一步的讲:

交通过错行为+没有预防+避让失败=交通事故

也可以反过来讲:

遵章守纪+认真预防=安全行车

遵章守纪是保证我们自已不发生交通过错行为。认真预防是积极防范别人有可能一时疏忽而发生意外的交通过错行为。举个例子:行人李某在路口等待绿灯准备步行过街时,一辆轿车也正准备正常通过路口。此时,李某突然发现老同学章某在马路对面,来不及多想,李某径直闯红灯穿越路口,正常行驶轿车赶紧刹车,但已经来不及,行人被撞倒在地。

分析:用案例套用第一个公式,事故产生的过程就是,闯红灯(属于交通过错行为)-危险-避险行为-避险失败-交通事故发生。按规定,行人李某突发闯红灯的行为,要承担事故主要责任。轿车驾驶员承担次要责任。

在这个例子中,用第二个公式,轿车驾驶员在正常行驶中,可以说没有预防意外交通过错行为的思想和措施,如果轿车驾驶在开车时看到前方有行人,心中有识别危险情况的思想认识,心中有"十分把握七分开,留有三分防意外"的观念,提前适当的减速或鸣号,事故就可以减轻和化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QQ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0

粉丝6

帖子65

发布主题
阅读排行更多+
智慧城市让生活更有温度
城市声音
智慧城市,智慧生活
意见反馈:rtmxk@163.com

扫一扫关注我们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10-2020 德阳旌湖河畔( 粤ICP备17084402号 )